联系人: 张生
手机: 13800000000
电话: 400-123-4567
邮箱: jialingchem.com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党旗建材万里行深度报道ㅣTA们从上海启程——庆祝建党百年上海建材探访记
习曾说过,“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回首中国百年征程,循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穿越波澜壮阔的历史,回到中国的诞生地——上海,1921年7月23日,一幢青红砖墙的石库门小楼内,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带领中央专程赴上海瞻仰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他说“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他说“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上海是党的初心始发地,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现代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血脉深处,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兼容并蓄、唯新是从,伴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孕育了建材工业的萌芽。回眸百年,他们是我国建材工业不断壮大的先驱者、引领者和革新者的代表。今天,我们从上海启程,回顾那些怀揣初心,不断探索创新,为上海建材和中国建材事业的做优做大做强拼搏过、奉献过的人,以及他们的动人故事。
还有几个月就将迎来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作为建材行业的一份子,我们不仅要学党史,还要了解行业史。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上海市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建材集团原副总裁匡鸿向记者分享了他学习党史的三点体会:一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自主地成长和发展;二是要坚持初心不改;三是依靠组织的力量,永远向前。他说,“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这些道理,回顾上海建材行业的发展,也都是一脉相承”。就这样,匡鸿讲述起他记忆中的上海建材故事……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建材行业便诞生了很多孜孜不倦探索创新的先驱企业,例如1920年由刘鸿生等民族资本家发起的华商上海水泥有限公司(又称上海水泥厂),这是华资第一家湿法水泥厂,水泥商标为著名品牌“象牌”。20世纪30年代,上海海关大楼等多幢标志性建筑,都是采用“象牌”水泥建造的。“上海水泥厂与历史更久些的启新水泥厂和华新水泥厂称得上是我国水泥行业的‘老祖宗’。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连安稳生存都很艰难,更别提发展了。”
这里摘录几条记者从《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志》发现的小故事:1937年11月,上海水泥厂被日本侵略军侵占。1943年8月,上海水泥厂门卫顾斯忠秘密加入中国,翌年该厂成立党支部,顾斯忠任支部书记。1944年10月,上海水泥厂在地下组织领导下举行罢工,迫使日本大班将配给工人的发霉玉米、蚕豆等改为大米,并每月每人增配大米9公斤。1945年7月,美机轰炸日军龙华飞机场,上海水泥厂中弹31枚,死伤多人,厂房设备被炸坏,日方停止生产;9月初,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驻上海水泥厂日本大班被迫同意工会要求发放“解散费”,并到工会谢罪;12月20日,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水泥厂正式由华商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面解放,为上海建材业的重启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6月,上海水泥厂召开解放后第一次全体党员(18人)会议,建立龙华区委直属支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月,在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上海水泥厂一号窑恢复生产。随后,进行多次技术大改造、安装中国第一台旋风预热器和第一台回转篦式冷却机……上海水泥厂成为新中国水泥工业的一支“先锋部队”。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水泥厂技术和设备改造的脚步还在前行。1989年5月19日,与丹麦史密斯公司正式签订协议引进史密斯公司的干法系统生产设备。1994年10月18日,引进丹麦史密斯公司的日产熟料2000吨干法生产线万吨,紧跟当时的一线水平。
“所以说,虽然现在看来建材工业在上海整个工业体系中占比不高,但我们上海建材在整个建材工业百年的发展史中丝毫没有落下队伍,甚至在很多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匡鸿感慨万分。
今天,上海水泥厂已脱胎换骨为上海建材集团旗下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水泥有限公司,成长为年销售水泥300万吨以上、占上海10%以上水泥市场份额的大型国有企业,独立拥有“象牌”“万安牌”“富力牌”等著名商标,并根据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由生产制造向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倾斜转型,承担了水泥供应链中最后50公里的物流保障职能,也可根据各类项目施工的技术要求,为客户提供专业性强、性价比高的水泥解决方案。
匡鸿最后讲道:“随着水泥工业的发展,如今中国制造的水泥成套装备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平,同高铁一样,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让中国水泥工业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一直是上海水泥人不变的初心。未来,我们也将矢志不渝地坚守下去。”
时间倒回80多年前,1937年,上海年仅15岁的程伟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德国用玻璃纤维替代石棉的报道,便开始了玻璃纤维的研制,经过数年努力,拉出中国第一根长1000米、直径25微米的玻璃纤维丝。1947年,程伟民在上海设立中国玻璃纤维工业社,后成立工厂自行设计制造出第一台玻璃丝织带机,朱德、陈云、、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该厂视察。这便是我国玻璃纤维工业发展最早的轨迹。而更加系统完备的玻璃纤维制造工艺则诞生于上海耀华玻璃厂。
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上海耀华玻璃厂的历史。“耀华”于1922年由周学熙实业集团通过引进“弗克法”先进技术而创办。1947年7月,耀华玻璃公司天津董事会决定成立耀华玻璃公司上海工厂筹建处,9月,耀华玻璃公司上海工厂破土动工。1948年,耀华玻璃公司上海厂筹建的一机熔窑,经工程师贝聿昆设计改进为二机熔窑,并于1952年建成投产。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中国人民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派何依为特派员,接管耀华玻璃公司上海厂。1955年4月4日,耀华玻璃公司上海厂更名为公私合营上海耀华玻璃厂。
上海建材集团原产业发展部总经理丁康元告诉记者,年轻时,受一部样板戏《海港》的影响,他对玻璃纤维一直有不好的印象,其中有个情节是:码头青年工人在装运出国稻麦过程中不慎造成散包错包事故,暗藏敌人钱守维趁机将玻璃纤维放在麦包内,企图破坏中国国际声誉。
所以当他进入耀华玻璃厂工作时,问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会中毒吗?”老工人、老工程师、老厂长都很诧异,说“这是瞎扯,你看看我们人好好的,怎么可能呢”。
1957年,耀华玻璃厂参照建筑材料工业部赖际发部长出国考察带回的技术资料,设计制造出第一台100孔的拉丝坩埚,成功拉制无碱玻璃纤维丝,解决了国家“卡脖子”难题。1958年5月,耀华玻璃厂新建年产2000吨玻璃纤维生产线月第一期拉丝车间和并捻车间陆续投产,可生产高级玻璃纤维制品。1961年,耀华玻璃厂试验成功无硼玻璃纤维,定名为五号中碱玻璃纤维,这种耐酸性比无碱玻璃纤维好、耐水性比高碱玻璃纤维好的新产品一经投产,就在全国玻璃纤维企业推广开来。
丁康元回忆道:“这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起初大家对玻璃纤维都很陌生,更别提怎么做。可众人拾柴火焰高,耀华玻璃厂的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方结合,到处走访、调研、学习、研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解决了一波又一波难题,填补了国产高品质玻纤的空白。”
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皮尔金顿玻璃公司向世界宣告平板玻璃的浮法成型工艺研制成功,这是对原来的有槽引上成型工艺的一次革命。一时间,“浮法”风潮席卷世界。而此时,皮尔金顿却对中国实施了技术封锁。这就意味着,中国浮法玻璃的研制、生产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对浮法工艺的探索始于60年代初期。后来,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将在洛阳玻璃厂进行浮法工业试验的决定一出,全国各地玻璃专家群情激昂,众志成城,云集于此。
浮法玻璃的成套设备由上百台设备组合而成。解放前,平板玻璃制造业生产设备几乎都从国外进口。1958年,国家建筑工程部在上海选点建厂,将上海钢窗厂转为以制造玻璃机械为主,兼制钢门窗,更名为上海玻璃机械制造厂。几年后,上海玻璃机械厂试制成B2008平板玻璃垂直引上机,以及混合机、笼型碾、空气交换器等配套设备,为国家新建的株洲、洛阳、昆明、杭州、蚌埠、宿迁等平板玻璃厂供应成套生产设备。同时,配合玻璃工业设计院,为秦皇岛耀华、上海耀华研制生产无槽垂直引上设备。
为、做成中国人自己的“浮法”,上海玻璃机械厂的研发人员们以厂为家,夜以继日,忘我劳动,进行了许多探索,投料机、拉边机、切割机、窑炉、辊道……都要自行设计制造。终于在1971年试制成中国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设备,洛阳浮法自此孕育而生。
上海建材集团原纪委书记、原上海玻璃机械厂厂长罗自强回忆:我们用中国洛阳浮法技术造出的第一块浮法玻璃,按照现在的标准看,肯定不合格,但这也是我们当初千辛万苦、排除万难、自力更生做出来的第一块产品。十年磨一剑,1981年4月,国家科委组织召开国家级技术鉴定会,将这种工艺正式命名为“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这一工艺还被授予创造发明金奖。洛阳浮法玻璃工艺从此成为世界第三大玻璃浮法工艺,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然而,这一成果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相关技术也因此被列入“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85年,上海玻璃机械厂总结前阶段经验和教训,为洛阳玻璃厂制造日熔化能力400吨的第二条生产线,并一次试产成功,可生产板宽3.5米、厚度2毫米的浮法玻璃,处世界领先水平。
为满足浮法玻璃生产的需要,上海玻璃机械厂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设计新设备、采用新技术,不断填补中国玻璃工业设备领域的空白,为浮法工艺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不只洛阳浮法,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门窗领域,上海玻璃机械厂也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罗自强讲述道。
上海玻璃机械厂本身就是做门窗出身。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玻机厂下决心开发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当时国内对于这类产品都比较陌生,也都很羡慕国外拥有整洁明亮的新型门窗,对设计、工艺、产品都没概念,罗自强就跟着他的师傅一点点地学。“我很敬佩我的师傅,他虽然连小学也没毕业,但十分聪明,又爱钻研,技术能力一流,能够把日本、德国的技术吃透。”
那个时候上海玻机厂技术组的总体力量并不强,厂里大学生大多是机械专业,研究门窗的相对来说学历都不高。但就是这么一位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师傅,通过自学,居然能把技术难点都啃下来,愣是带领由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技校生组成的几人班底,把中国的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搞出来了!
“我很荣幸,见证并参与到这个创业的过程:第一张图纸,第一张样本,第一个技术规程,第一个工艺文件,都诞生在上海玻机厂。”罗自强还是上海玻机厂的第一个销售人员,在他印象中最早的大客户是上海宾馆,对方主动找上门要求换上这种新型门窗,“当时来找的人很多,我抽屉里都是方方面面给打招呼的条子”。就这样,产品一经推出,迅速变成畅销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几十年后的今天,走在上海繁华街道,许多建筑已由铝合金门窗换成更加明亮美观的玻璃幕墙。上海是世界玻璃幕墙建筑数量最多的大都市之一,拥有近1.3万栋。传承上海玻机厂引领、开创精神的上海玻机智能幕墙股份有限公司,则以守护城市建筑安全为己任,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以打通数据、智能监控为手段,正朝着成为既有幕墙市场开创者和引领者、既有幕墙一体化生态平台打造者的目标不断迈进。
谈起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改革起到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罗自强深有感触:“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三个作用的发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想起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每个人的内心都憋着一团火,都想好好地打一场翻身仗,想从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如国外,到什么都要赶上去。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许多建材企业赶上了经济腾飞的好时代。国门打开了,眼界开阔了,企业自主权提升了,大家的活力和劲头也增强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企业家、科技带头人、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那时的大家都很质朴,没有什么加班费、奖金、专利费的概念,做得好顶多就是受几句表扬。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他们身上那些无私奉献、拼搏奋发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上海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天然资源贫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材生产发展,但也有工业废渣量大、化工原料充足、科研力量雄厚和建材市场容量大等优势。上世纪90年代初,因受宏观环境影响,上海建材市场一度疲软,企业效益下降,行业又一次受到严峻考验。1992年,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凭着对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深切期待,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这一系列“南方谈话”后,上海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加快步伐,浦东新区开发进入实质性启动,建材市场全面回升,上海全市建材行业纷纷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上海建材集团也紧抓机遇,加速传统建材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水泥工业的定位和任务也转变为服务城市发展和推动循环经济。此时,同样历史悠久的上海万安水泥厂(原名金山水泥厂)在国内首创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实践,开始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焚烧农药、有机溶剂、燃料涂料等危险废物,并于几年后开始了协同处置污泥的工作。到2013年,上海建材集团下属单位上海万安企业总公司改制,引进华新水泥作为战略投资者成立上海万安华新水泥有限公司,计划打造一个完全使用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生产水泥的示范基地,这也是上海建材集团水泥板块从传统产业向废弃物环保处置、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转移的重大战略举措。
说到上海建材,就不得不提到耀皮玻璃,它是国内商用建筑玻璃和汽车玻璃的优秀供应商,是国内高品质玻璃的代表,也是上海建材的一张亮丽的名片。追溯过往,它同样发源于上海耀华玻璃厂。
试制成中国第一块6×900×400(毫米)平钢化玻璃填补中国汽车玻璃空白,试制成中国第一块夹层玻璃,成功试制弯钢化玻璃、全景弯钢化玻璃……除了玻璃纤维,上海耀华玻璃厂对平板玻璃工业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发展成为可生产平钢化、平夹层、弯钢化、弯夹层和磨光玻璃等工业技术玻璃系列产品的行业领军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耀华玻璃厂引进英国皮尔金顿玻璃公司的先进技术。1987年,中外合资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建成投产。5年后,上海耀皮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上市,成为中国玻璃制造行业较早的上市公司。
上海耀皮集团原总裁助理王晖介绍,目前,耀皮的主营业务涵盖浮法玻璃、建筑加工玻璃和汽车玻璃三大领域。浮法玻璃领域主要包括汽车玻璃原片、在线硬镀膜低辐射玻璃和航空玻璃等特种玻璃;建筑加工玻璃领域的主要产品为安全、环保、节能系列加工玻璃,北京中国尊、上海中心大厦、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日本新东京电视塔、德国法兰克福航空枢纽等众多全球地标性建筑中都能看到耀皮的身影;汽车玻璃领域的产品包括各类汽车前风挡、天窗、车门和后风挡玻璃,公司成为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美国福特、法国标致雪铁龙、韩国现代等国际知名汽车厂商的合格供应商。
今天的上海耀皮集团致力于高性能、绿色节能、安全环保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玻璃一体化解决方案,也是践行建材行业发展新理念“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的典型范例。
1993年,在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上海市建材工业管理局被列为政府机构改革试点单位。次年1月,建材局撤销,整体改制为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专门为公司题词——“开拓、奋进”。转制后的上海建材集团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作为建材行业内少有的产业比较齐全、结构相对均衡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如何发挥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是上海建材集团创新图强的课题。
上海耀皮玻璃集团、上海玻机智能幕墙公司、上海白蝶管业、上海新型建材岩棉公司、上海建材集团水泥有限公司、上海百姓装潢……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从这里入海。如今,上海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已成长为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工程应用、集成服务于一体的国有大型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集团,主业涵盖以高端制造及深加工应用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务、以工业化预制建材及绿色建材为主的新材料业务、以既有建筑改造升级为主的节能环保业务和以建材集成供应及检测认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务等四大核心板块,广泛服务于国内外标志性建筑和重大工程项目。从上海高度到上海宽度,从上海品牌到上海品质,上海建材集团正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用良材赋能建筑,让更多美好发生。
习在参观一大会址时强调,要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新的时代,新的面貌,新的起点,新的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展望“十四五”和2035年,上海建材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殷俊表示,上海建材集团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近现代水泥、玻璃工业从这里萌芽、起步,跨过万水千山,实现一次又一次飞跃。未来,上海建材集团也将不忘初心,不惧挑战,积极拥抱和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上下足功夫,在“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建材行业发展新目标的指引下,以“使命、激情、和谐、共生”的企业精神,为我国建材产业的节能环保、绿色转型和优化升级贡献力量,为上海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再立新功!
《中国建材》杂志始创于1957年,是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建材行业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大16开本,彩色精印,每月初出版。
关注点击顶部标题下方“中国建材杂志”分享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投稿/p>
本文由:沐鸣娱乐(官方机械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