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PRODUCT
新闻资讯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人: 张生

手机: 13800000000

电话: 400-123-4567

邮箱: jialingchem.com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第一系列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18—20年)的通知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4-08-13 00:33:02

  《镇江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江苏提出了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这对我市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镇江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传统产业仍是镇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部工业的“半壁江山”,是新阶段实现镇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但传统产业发展仍存在发展质效不高、产业链条偏短、集中集聚水平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资源承载环境安全压力较大等诸多问题,亟需通过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化解产能矛盾、升级技术装备、推动研发创新、开展两化融合、打造标杆企业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和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镇江行动纲要》、产业强市战略要求,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找准转型升级方向,加快镇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平稳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现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的决策部署,按照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产业强市、对标苏南”,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着眼形成新布局,注重采用新技术,通过开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八个一批专项行动计划”(打造一批优质发展载体、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化解一批落后过剩产能、推进一批研发创新活动、开展一批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树立一批标杆企业、培育一批名品名牌、建设一批高端公共平台),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快绿色转型,推动冶金、建材、化工、轻工、纺织、机械、电力等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由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为镇江“十三五”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对标先进。坚持以典型为镜、向先进看齐,结合自身实际,以广东、浙江、苏南等先进地区为标杆,在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两化融合、质量品牌、绿色发展等各方面与先进地区、标杆企业进行全方位对标,挖潜力、添动力,争取早日实现赶超。

  质量为先。按照国家、省、市及长江经济带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以企业为质量提升的主体,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打造质量标杆企业。深入推进“三品”战略,打造一批地标品牌企业。

  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第一动力,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坚持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创新资本多管齐下,引导创新要素集聚,优化创新布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区域传统产业创新能力。

  跨界融合。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深度应用,推动资源跨界整合,开展智能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传统企业上云,实现传统产业业态、模式的创新。推动生产与服务深度融合,发展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模式,提升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

  绿色低碳。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协作、园区循环式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着力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制造体系。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到2020年,全市冶金、建材、化工、轻工、纺织、机械、电力等七大传统行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集中集聚水平提升,绿色发展更有成效,成为镇江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在传统产业全面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木材、眼镜等重点细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5%,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8%左右。到2020年,主要行业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贯标率达到100%,自主品牌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0%。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传统产业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发明专利申请受理3000件、授权400件。

  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建立并全面实施两化融合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到2020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管控软件集成覆盖率达到36%,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56%,建成20家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形成利用互联网广泛开展协同创新、智能制造相融合的发展体系,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生产与服务深度融合,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广泛开展。

  集中集聚水平提升。培育一批国际一流标杆企业和国内领先的知名企业,主要行业龙头企业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超100亿元龙头企业达到8家,50-100亿元企业达到12家。化工、香醋、眼镜等产业集群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集群)达到7家,培育出竞争力强、技术领先、特色鲜明、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的千亿级特色轻工产业集群。

  绿色发展更有成效。关闭淘汰重组转移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传统产业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6.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19%。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工厂,到2020年,市级以上绿色工厂达到50家。

  注:自主品牌主要包括省级以上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集群)主要包括: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型产业集群。

  以丹阳市省级高性能合金特色产业基地、丹阳市沿江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优特钢、有色金属合金材料。依托鸿泰钢铁、龙江钢铁、鑫海铜业等骨干企业,以产业链协同、上下游配套、延伸加工为突破手段,提高产品的技术工艺水平和质量标准,拓展产品在汽车、高铁、军工、航天、船舶、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提高高端品种产品比重,推动冶金行业整体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力争到2020年,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严禁钢铁新增产能;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粗钢产能总量控制在580万吨以内,中高端产品占行业总量的比重达到60%;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鼓励和扶持优势互补的企业联合重组,培育销售超百亿元企业1家,十亿到百亿元企业3家;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推行更严更高的技术、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多措并举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改造提升钢铁企业环保设施。

  优特钢。依托鸿泰钢铁、龙江钢铁、中冶东方重工等重点企业,发展500MPA以上的高强度肋钢筋品种,研发高品质不锈钢、高铁轨道钢、合金结构钢、弹簧钢、抗震钢、特种铸件等钢材料,拓展应用于能源工业、交通装备、航空航天、军工、船舶等领域的优特钢产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不断引入先进的工艺和装备技术,重点突破轻质金属材料成分设计和工业化熔制技术、高效绿色钢铁制造流程技术、全流程工艺质量管控技术、高性能耐蚀钢制造关键技术、钢材高效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

  有色金属合金材料。重点发展高强高韧和优异成形性能的铝合金、耐磨耐热的铜合金等。铝合金产品依托源龙铝业、三鑫铝业、润发铝业等企业,重点研发汽车铝合金板、航空航天铝合金及材料、船舶用铝合金板材、建筑用节能隔热型铝材。突破轻量化高性能制备技术、高产值低能耗连续铸轧优质超高精级铝箔生产技术以及铝合金热处理、表面强化技术等;铜合金产品依托鑫海铜业等企业,重点发展无氧铜、单晶铜等高纯高导铜材,高强高导铜合金以及高精度电解铜箔等精深加工产品,攻关一批铜质电线电缆生产熔炼凝固技术、高性能铜材制备生产和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

  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按照《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限制、淘汰和禁止目录(第一批)》和《镇江市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要求,通过兼并重组、产能置换等市场化办法尽快淘汰低效落后工艺和设备,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鼓励企业对落后产线或限制类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深入推进钢铁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强化炼焦行业的整治工作,关停钢铁行业相关炼焦产能,2018年底前完成华元焦化生产线关停任务,有效降低全市钢铁行业综合能耗水平。建立健全打击“地条钢”常态长效机制,坚决防止死灰复燃。加快去除300兆帕及以下的低强度肋钢筋等低端低效产能。抓好产能置换审核关,严禁各地以任何理由新增钢铁产能。规范鸿泰钢铁等重点技改项目,制定项目推进建设计划,建立常态化的督查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整改,推动在建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成投产。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充分发挥江苏省(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镇江)中心、高性能铝材料联合创新平台等平台的作用,针对关键共性技术的薄弱环节,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着力培育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能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积极引导钢铁行业聚焦国防军工、空天海洋、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高端建筑等热点领域需求,发挥天工国际等大型特钢企业带头作用,做优普钢质量、做大特钢产量。

  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提高行业与互联网融合水平。督促企业以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为标准,提升企业生产工艺水平,指导符合条件的钢铁企业申报进入国家工信部规范公告。引导企业对现有装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企业研发、生产和服务的智能化、柔性化、个性化水平。选择重点企业实施流程再造,重点推广基于钢铁冶炼、轧制及深加工的钢铁生产全流程信息化改造方案,开展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实施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工程,提高工艺装备智能化水平,培育35家冶金行业示范智能车间(工厂)。鼓励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控制系统对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管控,加快更新智能制造装备和质量检测设备。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大力发展电商销售、电商物流,构建原料集采平台,推动冶金企业建设和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0年,钢铁行业生产效率提高10%,产品不良率降低10%,能源利用效率提高10%。

  深入实施节能减排,促进行业绿色发展。加快冶金、焦化企业绿色工厂建设进展,推动实施钢铁、铸造等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重点推广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污水处理回用技术等,鼓励企业加快减量、减排以及过程控制等绿色智能装备的改造升级,加快龙江钢铁、中冶东方江苏重工、鸿泰钢铁等企业相关项目进展,促进清洁生产。通过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系统平台,加强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综合资源能耗的监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利用诊断工作,搭建重点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指导企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推动固体废弃物、余热余压、水循环、蒸汽等再利用项目建设。

  按照“提质量、优结构、改模式”的总体要求,通过智能制造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建材行业的装备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通过绿色发展助推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生产质效,提高全行业的产品质量和水平。

  到2020年,全市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绿色建材产业生产基地。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建材产品比重稳步提高,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40%;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水泥等主要产品平均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省有关标准要求。

  水泥。依托鹤林水泥、台泥水泥等企业,重点提升水泥产品等级,生产42.5及以上等级水泥。推广C40及以上预拌混凝土、高性能专用混凝土、预拌砂浆、工程预制件、高性能外加剂等产品。积极推广应用燃料替代技术、高效能烧成技术、高效脱氮脱硫技术,实现水泥环保无尘生产,促进水泥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型。

  建筑建材。依托建华建材、北新建材、江苏特密斯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管桩、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高性能预制混凝土构件(PC构件)、建筑垃圾砌块及钛石膏砌块、脱硫石膏墙板、粉煤灰蒸压蒸养砖及系列综合利用产品等新型建材。依托威信广厦等企业,重点开展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制轻量钢结构、预制集装箱房屋等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及市场化推广,建立装配式建筑的招投标、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等管理制度,实现工程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应用智能化。

  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运用环保、技术、能耗、安全等硬性指标控制供给,处置一批(“僵尸生产线”),关停一批,入园一批熟料生产企业,推动高消耗、高排放、低端产能退出,加快行业转型。严格控制水泥行业粉尘排放,所有水泥厂、水泥制品厂生产设备排放的粉尘必须达到相应的环保标准。对不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整改,经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一律依法实施关停或搬迁。发挥建华建材等新型建材大企业作用,以技术、管理、资源、资本、品牌为纽带,兼并重组一批中小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深化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深化“互联网+”在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支持鹤林、台泥等水泥企业打造专业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建华建材等建材企业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支持服务、工程总承包、服务外包等商业模式,由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实现价值链的延伸和再造。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强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建材生产企业与工程建设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到中亚、西亚等国家投资兴办建材及建材制品生产基地,提升工程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产能合作水平,拓展行业发展空间。

  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疗等重点领域需求,引导企业向智能高端、绿色循环、创新驱动转型,重点围绕高端精细化工、功能性新材料两大领域,深入拓展环保型精细化工,大力发展高端电子化学品,积极开拓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拉长产品线,拓展产品面,实现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提升清洁煤化工产业,建成长三角地区知名的创新型化工产业特色基地。

  到2020年,全市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行业发展质态明显改善。化工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每年关停转移一批化工企业,全市再关停化工企业79家(其中2018年关停38家),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力争达到75%,危化品码头仓储企业数量只减不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与201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总量分别下降18.9%、19.8%,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总量下降30%;园区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园区和企业守法能力建设逐渐增强,园区管理智慧化程度明显提升。

  功能性新材料。以高性能、低成本、无污染及功能复合为方向,进一步优化“基本原料中间单体合成产品下游应用”的产业链。以苯乙烯和丁二烯为基础,延伸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K树脂、丁苯吡胶乳、抗冲改性剂MBS等产品;依托重点企业,研发生产C9加氢石油树脂、聚酰亚胺及其衍生品。

  高端精细化工。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专用化学品、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各类化学助剂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群。进一步优化草甘膦有机硅氯等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有机硅密封胶等产品。支持发展一批高端化工助剂产品。

  清洁煤化工。优化提升“甲醇醋酸醋酸乙烯EVA/PVA”清洁煤化工产业链,着重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下游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等在产品中的比例。加大科技投入,联合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开展产业链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产学研合作攻关,不断提升副产品利用率和附加值。

  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全面落实严控严管。对列入全市化工“四个一批”专项行动中“关停一批”计划的企业,严格按照“两断三清”标准关停到位;对列入“四个一批”清单的危化品码头,加大整治力度,确保整改到位。坚决取缔“散乱污”小型化工企业。鼓励距离长江岸线公里范围内、具备条件的园区外化工企业搬离或进入合规园区;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的关停并转迁任务;对存在问题整改升级不到位的化工企业坚决予以关停。依法依规推动城镇人口密集区现有不符合安全、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就地改造达标或搬迁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或关闭退出。

  大力推动化工企业入园进区,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强化全市“一园一基地”产业布局。严格限制在长江沿线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项目,禁止建设新增长江水污染物排放的项目。禁止新建化工园区外化工企业;禁止新建《危险化学品名录》所列剧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所列化学品生产项目;禁止建设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及列入名录的恶臭污染物等严重影响人身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化工项目。

  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层次。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含临江化学工业区)、索普化工基地对照《江苏省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动园区环保措施落地,推进园区污水达标排放,加快提升园区管理智慧化水平。丹徒经济开发区对所属化工企业进行综合审核,暂时有保留价值、没有大量污染、可以通过循环经济方式来消化废料的企业,延长关停过渡期,其他企业一律列入全市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关停转移计划。推动危化品码头随产业入园进区,到2020年,液体化工码头入园进区率不低于全省化工企业标准。建立危化品码头与化工园区联动发展机制,升级改造园区内危化品码头,提高园区内危化品码头公共保障能力。

  积极构建综合循环发展体系,推进绿色化发展。实施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构建多途径、多层次的循环利用渠道,形成“原材料反应物产品+副产品原材料”的产品生产链,建立企业内部循环圈。梳理全市化工企业工艺环节、产品链,绘制全市化工行业全景图,全面考虑区域产品、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市内相关工厂或企业有机连接,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全市化工产业循环利用水平。引导企业实行副产物交换、能量和中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鼓励企业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对低价值副产物进行协同处置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培育和推广化学工业节能环保技术、材料、产品和装备,鼓励建设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站。

  重点发展木业、造纸、眼镜、食品四大细分领域,打造“名、优、特、精”产品,加快产业改造升级,全力推动轻工产业向精细化、智能化、品牌化、集群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到2020年,全市轻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千亿元,其中造纸产业达到200亿元,木业突破300亿元,食品产业达到200亿元(香醋产业达到40亿元),眼镜产业达到100亿元。发展质效明显提高,打造一批“名、优、特、精”产品,培育3家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百亿企业,培育5-8家轻工领域出口“三同”消费品生产企业,新增5-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智能化水平加快提升,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80%,培育3家以上轻工领域省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轻工产业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

  木业。以丹阳市森工产业园、中林(镇江)生态产业城为载体,重点发展生态板、无醛板、防潮板、防火板、定制家具、木制别墅等产品,提高家具精深加工、木制工艺品等高端产品的比重。鼓励大亚、肯帝亚等重点企业建设面向消费者需求的智能车间或工厂,培育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实现模块化生产,促进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造纸。依托金东、大东等龙头骨干企业,以镇江新区、句容经济开发区等为载体,重点发展环保型铜版纸(高效节能铜版纸、数码印刷铜版纸、高平整覆铝加工型单面铜版纸、艺术亚光铜版纸)、高强瓦楞纸和特种纸(新型防伪纸、彩色卡纸、枕型袋纸等)。延伸造纸产业链,优化原料结构,建立稳定、低成本的木浆、废纸原料供应链,发展印刷、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加快营销模式创新,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突破造纸纤维原料高效利用技术、高速纸机自动化控制集成技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

  眼镜。以丹阳眼镜工业园、中国(丹阳)眼镜城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依托万新光学、海昌、明月光电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可穿戴一体化智能眼镜和具有护眼、保健、时尚、智能等功能的眼镜产品。鼓励企业运用VR、AR等新技术开发新型眼镜产品,重点攻关光学性能优化、材料轻质化、表面增强、抗损自洁等核心技术。加快眼镜特色小镇建设,推动眼镜产业向研发设计、商贸流通、体验营销、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等上下游延伸,提升眼镜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水平。

  食品。香醋产业以谷物酿造食醋生产基地恒顺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加大食醋产品营养保健功能的开发,加大醋饮料市场拓展的力度,围绕食醋产业链大力向上游粮食以及下游醋糟气化发电、资源综合利用等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从单一醋产品向醋、料酒等多样化产品转变。突破一批智能翻醅技术和可控封闭式固态发酵研究、有益微生物菌种筛选及改良、生产过程智能化监控、酿造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等核心技术。粮油加工业依托中储粮和中海粮油等大型龙头企业,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粮油深加工、饲料加工等产品,实现健康营养功能性食品产业化,促进产品系列化、多元化,打造集仓储、物流和服务型制造于一体的粮油产业集群。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支持大亚、肯帝亚、金东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境外收购、设立海外分中心等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整合全球资源,实现跨国经营,成为产业内的全球顶尖企业。支持恒顺、万新光学等重点企业发挥技术、渠道、融资等优势,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一批行业标杆企业,引领全国市场。围绕骨干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分行业组织开展产品配套对接活动,引导中小企业找准定位,挂大靠强,为龙头骨干企业发展配套服务,高质量提供龙头企业所需产品及服务,不断强化配套协作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香醋、眼镜、木业、造纸优势产业链。

  大力实施“三品”战略,树立轻工领域行业标杆。实施轻工领域质量整体提升计划,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轻工产品性能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加快行业协会建设,整合行业、政府、标委会、企业的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信息资源,推进行业标准化管理和应用,支持恒顺、金东、大亚、万新光学等领先企业参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建立一批行业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对标工作,提高轻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丹阳眼镜”、“镇江香醋”等经典地标产业,扩大万新、大亚、圣象、肯帝亚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通过会展、广告宣传、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形象。

  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加快平台、要素、人才等资源的集聚,吸引一批视光学、智能家居、工业设计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鼓励以重点企业为主,联合行业协会、研发机构共同推出行业发展的景气指数,如中国丹阳眼镜指数、中国香醋发展指数等,引领产业发展。按照《全市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推进计划》,重点建设丹阳眼镜风尚小镇、丹徒恒顺香醋特色小镇,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以香醋体验馆、中国视野博物馆、苏南文化创意园、中国醋文化博物馆、金东纸业博物馆等项目建设为契机,提高特色小镇的知名度,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行业绿色发展。加强造纸、木业等传统制造领域的节能减排新技术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节水、节能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木料等固体废弃物和废旧产品回收和综合利用,推进醋糟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严格遵守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关停排放不达标、技术落后、不符合产业准入条件的企业,促进行业绿色发展。

  以丹阳鹤溪产业园、句容白兔针织品集聚区、丹徒高桥镇雪地靴集聚区为载体,以丹毛、堂皇、丹盛、宜禾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档面料、家用纺织品和服装服饰三大类产品。通过完善产业链、增强上下游协同、打造优势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等一系列举措,切实推动镇江纺织产业向功能化、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到2020年,纺织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规上面料、家纺、服装服饰企业占纺织业的总比重不断增加。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终端产品比重不断加大,服装用、家用和产业用三大支柱产品占全产业比重不断提升;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培育年销售收入过十亿元企业1家、一亿到十亿元企业10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设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基本实现“材料差异化、功能化,面料高端化、品质化,产品品牌化、定制化,生产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目标;着力将镇江打造成为“家纺名镇”、“针织小镇”和“中国雪地靴之乡”。

  高档面料。按照材料功能化、面料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依托丹毛、丹盛、堂皇等龙头骨干企业,提高新产品研发水平,重点改善常规纤维的阻燃、抗菌、耐化学品、抗紫外等性能,提高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品种比例,重点发展弹性精梳毛纺、高品质棉纺、家纺以及异形纤维、超细纤维、复合纤维(活性炭纤维、离子交换纤维、纳米纤维、防辐射纤维)等具有多种特殊功能的差别化纤维;加快发展色纺纱、高速梳理、低扭矩纺纱、全自动转杯纺等新型纺纱技术,以及二维三向机织、3D机织针织编织等新型织造技术,开发多种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及纯净棉等天然纤维面料,提高高档服装、时装及高端家纺面料比重。

  家用纺织品。瞄准国内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趋势,按照产品个性化、领域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依托堂皇、佩尔、澳丹奴、圣罗兰等骨干企业,以丹阳鹤溪产业园为主要集聚区,在不断做大做强堂皇、圣布凡、澳丹奴等品牌的同时,顺应“大家纺”格局、“软装饰”文化及低碳环保的趋势,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开发工艺精细、面料科技、功能多元素、健康舒适、低碳环保、富丽华贵的家纺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产品和市场,探索产业用纺织品在新能源、航空航天用新材料、环保过滤、汽车内饰、安全防护等领域的应用,提前谋划布局,打造纺织品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镇江纺织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服装服饰。按照品牌国际化、产品定制化的发展方向,依托宜禾、友谊手套等骨干企业以及句容白兔针织产业集聚区、丹徒高桥雪地靴集聚区等发展载体,重点推进职业服装、针织服装、雪地靴等特色产业品质化、高端化、时尚化、绿色化发展。把握世界流行趋势,融入文化创意元素,积极开发智能可穿戴服装、功能防护服装等产品,培育一批自主服装服饰品牌,鼓励企业引进、并购国际高端品牌,加快提升服装服饰的附加值;大力推进服装服饰产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发力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加快形成自主品牌营销网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市场份额,扩大品牌区域和国际影响力。

  提升发展重点领域,实现“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依托丹毛、丹盛、堂皇、宜禾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合作和产品合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以新型功能性纤维、高档纺织面料、高端家用纺织品、多功能职业防护服为发展重点,努力打造技术先进、引领时尚、附加值高的特色纺织服装产品系列。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为核心,将丹毛和堂皇打造成为国内时装面料和家纺产品重要产业基地;支持宜禾参与防护服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将宜禾打造为中国职业装第一品牌;鼓励高桥镇雪地靴企业转变贴牌生产方式,发展自主品牌,将高桥镇打造为“中国雪地靴之乡”。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制造向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转型。鼓励企业加快生产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重点加快推进丹毛纺织生产过程智能数据采集系统项目建设,实现对纺织生产过程中的人、装备与物料等信息对象实时数据采集,为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市场与创新服务。大力推广个性化定制和网络营销模式,鼓励终端品牌企业引导消费需求,提供消费体验及个性化服务,实现个性化定制与批量化生产的有机融合,引导企业由产品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向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

  借力文创和时尚设计,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强化文化植入、创意设计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3D虚拟试穿等技术,推进服装、家纺设计数字化,培育一批色彩设计、品牌设计、面料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的优势企业。结合镇江旅游生态与特色消费品,大力推进旅游业与纺织工业融合创新,加快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以丹阳鹤溪产业园、句容白兔针织品集聚区、丹徒高桥镇雪地靴集聚区为依托,打造镇江纺织产业集约集聚、绿色高端、跨界融合发展的样板区。

  依托丹阳国家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丹徒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园、丹徒省级先进制造业(汽车)基地等重要载体,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工程及农业机械两大重点领域,按照“强优势、提标准、补空白”的发展思路,以自主化、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为方向,搭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抢抓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机遇,支持企业加快产品业务结构调整,不断强化本地零部件配套能力建设,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构建以整车为带动、以关键零部件产业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先进机械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到2020年,全市机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争取新引进机械类重大项目10个;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0家;产业创新能力增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将镇江建成国内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工程及农机产业制造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依托北汽镇江、江苏卡威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节能及新能源汽车、多用途汽车(MPV)、轻型皮卡车等高端产品,支持北汽镇江扩大整车产能和落地新能源汽车产线,不断增强自身实力。鼓励支持飞驰商务车、康飞、中集车辆等专用车企业,重点发展冷藏车、检测车、移动通信车、应急通信车、物流车、半挂车等整车改装,重点突破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依托镇江阿雷蒙、江苏文光、超力电器等汽车零部件企业,重点发展汽车总成、发动机、车桥、车架、变速箱、散热器等零部件,着力突破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散热系统等总成技术。

  工程和农业机械。依托江苏柳工、万桥重工等企业,重点发展小型轮式装载机、滑移转向装载机、重型架桥机、机电液一体化挖掘机等工程机械装备以及起重、挖掘、钻凿等应急救援特种工程机械,重点突破智能型机电液一体化挖掘机技术、架梁机技术等。依托液压股份、大力液压马达、钱潮轴承、凯迩必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专用柴油机、重卡底盘、高可靠性的传动部件、重载精密轴承、柱塞型液压马达、液压泵、液压阀等机械关键配套零部件。鼓励沃得集团、晶工集团围绕粮棉油农作物种、耕、管、收、运、贮、深加工等全生产周期,重点发展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高效能联合收获机械、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等作业装备,农作物直播耕复合、移栽等种植机械,平地机、挖根机、旋耕机、打捆机等多功能农机具,大宗农产品的干燥、分级分选、加工及保鲜贮运等成套设备,草坪机、农用无人机、割草车等园林专用装备,重点突破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技术、专用传感器技术、导航与智能化控制作业技术、联合收割减震降噪技术等。

  支持技术研发攻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北汽镇江、江苏卡威、沃得集团等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企业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支持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技术改造项目申报国家、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推进技术和产品创新载体建设,推进江苏大学北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等产业创新平台落地并运作,新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设计院),围绕整机集成、动力总成、关键材料等技术攻关和新品研发,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机械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强化分类引导,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一是推动重点企业上规模。以整机(车)企业为重点,支持北汽镇江扩产扩能,加快二期轿车、汽车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项目建设,推动北汽-麦格纳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项目尽快开工投产;支持沃得集团、康飞机器、飞驰汽车等骨干企业,通过装备示范应用、智能改造、新上项目、市场开拓、品牌创建、股改上市等举措,在细分领域做强做特。二是培育零部件企业单打冠军。遴选一批专业特色鲜明、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行业“单打冠军”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支持大力液压马达、宝京等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专业制造,强化TS16949等质量体系建设,做精做尖细分市场。三是推动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以北汽等合格供应商体系为标杆,引导本地零部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提升技术装备和产品水平,强化本地机械零部件配套能力建设,扩大产品市场份额。

  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紧抓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完善规划环评、土地供给、备案立项等各项工作,支持北汽镇江、江苏卡威、宝京、中集车辆后市场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促项目快开工、早建设、早竣工。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工程和农业机械等产业,深入实施“镇江制造2025”产业链系列招商活动,完善重大项目培育、引进和落地机制,重点招引一批汽车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电子电器等零部件企业和项目,抓紧启动一批投资总量大、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

  拓展市场新渠道,加快区域产能合作。支持企业结合传统营销渠道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渠道优势,深度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提升企业业务和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企业和产品“走出去”,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服务基地等分支机构,参与境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济建设,对其对外投资合作专项给予配套支持,推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

  融合应用新技术,鼓励业务模式创新。鼓励企业积极融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支持沃得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企业从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从设备提供向咨询设计、项目承接、工程施工、维护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为客户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推动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思想,统筹兼顾用电负荷、环境容量“两个因素”,以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为首要任务,整合全市电力、热力资源,坚持发展大容量、高参数和超低排放发电机组,坚持新建机组与关停落后挂钩,坚持煤炭等量减量替代,坚持污染物等量减量平衡,着力推进电源结构优化,着力推进电力节能减排,着力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着力推进电力科技装备升级,努力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

  到2020年,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达86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86万千瓦。电力结构持续优化,全市煤电装机占总发电装机比重下降至9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至10%左右。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现役3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供电煤耗低于310克标准煤/千瓦时,6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10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供电煤耗控制在280克/千瓦时以下;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与2015年比较,现役燃煤机组全部完成烟气除湿脱白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30%、50%、50%,关停所有排放不达标煤电机组;实现区域供电供热科学布局。

  煤电。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煤电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严格控制煤电装机容量,今后不再新增燃煤热电项目。积极推进煤电转型,依托国电谏壁、华电句容、华润镇江等发电厂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和超低排放发电机组,依法关停、淘汰能耗和排放不达标的燃煤小机组和自备机组,鼓励现有机组实施热电联产改造。支持通过容量和煤量的等(减)量替代,建设大型清洁高效煤电机组,加快整合替代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燃煤热电和锅炉。加强余热回收利用,降低发电能耗。

  光伏发电。依托协鑫新能源、汇恒电力、海德电力等光伏产品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运营服务商,重点利用工业厂房、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城乡各类屋顶资源和鱼塘资源,持续实施“金屋顶”计划和农村渔光互补计划,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广泛发展“自用为主、余量上网”分布式光伏发电。

  加快新技术应用,提升燃煤发电效率。进一步推广除尘、脱硫、脱硝等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全面实施烟气除湿脱白工程,2020年底前所有燃煤机组完成改造,实现超超低排放。严控电力行业煤炭消费增量,持续推进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对经整改仍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煤电机组,落实淘汰关停工作。优先淘汰改造后仍不符合能效、环保等标准的30万千瓦以下机组,特别是运行满25年的抽凝热电机组。严禁新建、改扩建企业燃煤自备电厂。对燃煤热电联产机组平均总热效率小于45%、单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热电比小于100%、单机容量5-20万千瓦、热电比小于50%的热电联产机组实施关停。

  稳步推进光伏等其他发电方式,提高绿色能源供给水平。加快推进供电侧、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电站项目建设,2018年建成总功率175MW的项目,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有效缓解负荷高峰电力供需缺口,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稳步推进风力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发电、生物质直燃发电、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项目建设,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供应新格局。有序推进宏顺公共热电、大港公共热电、索普自备电厂清洁能源替代。注重镇江电网各电压等级的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配电网,对接扬中绿色能源岛建设,服务镇江低碳发展理念,促进绿色能源的全额消纳。

  加强区域发电资源整合,积极实施热电联产。支持建设清洁高效非煤机组,加快建设镇江燃机热电项目。推进丹阳华海2×100MW燃机热电联产项目2020年前投产,同步关停丹阳兴联热电2×12MW、长丰纸业1×6MW和1×12MW燃煤小热电机组。逐步关停金东、大东2家造纸企业302MW装机容量的自备燃煤热电小机组,根据区域热负荷的需求,适时建设公共热源点。组建政府主导的热网公司,协调保障重点区域供热平衡,充分释放国电谏壁发电厂、镇江燃机热电等大机组、清洁能源机组的供热能力,推进东部和南部供热管网、丹徒高资片区和镇江高新区供热管网互连互通、互为补充,实现调结构、保供应、促减排和提效益。

  (一)打造一批优质发展载体。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园区整合。以特色化、差异化为发展方向,推动重点园区整合与优化,整合区位相邻、相近的园区,对小而散的各类园区进行清理、整合、撤销,提升各园区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集聚高端资源,推动各园区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同类园区开展深入的产业合作与技术交流,在全市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层次分明的园区发展格局。二是打造一批特色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和索普化工基地为重点,推动化工园区入园集聚,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到2020年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化工新材料产业特色基地。以谷物酿造食醋生产基地和镇江香醋国家区域品牌试点为基础,推动恒顺、中储粮、中海粮油等龙头企业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带动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的食品产业集群。以丹阳眼镜工业园、中国(丹阳)眼镜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引入一批国际知名的眼镜品牌入驻,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眼镜特色产业集群。以丹阳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北汽镇江、江苏卡威、天洋汽车等整车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本地紧缺的核心零部件项目引进,打响国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品牌。支持高桥镇以电子商务示范镇的创建为契机,加快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业态模式创新,创建“中国雪地靴之乡”。(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各重点制造业园区)

  (二)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充分发挥技术改造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以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为方向引导企业开展高水平、大规模技术改造,推行更严更高的技术、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一是实施智能化改造。以智能化为方向,鼓励企业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投入,实施“机器换人”,建设智能化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争取每年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3-5家。到2020年,传统行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2000台以上。二是实施高端化改造。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链高端环节开展技术改造,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在技术改造中的产业化应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每年实施40个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三是实施绿色化改造。引导企业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加快源头减量、减毒、减排以及过程控制等绿色智能装备的改造升级,每年重点推进40个左右节能降耗项目,到2020年,重点耗能企业主要耗能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坚持总量调减、污染减排,推动企业向园区、向大企业周边集中,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绿色工厂,每年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以上,2018年通过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验收。加强绿色智能科创中心建设,开展空压机、风机专项改造行动。(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三)化解一批落后过剩产能。综合运用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组合拳”,进一步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关停落后产能、取缔违法违规产能和出清“僵尸企业”。一是坚决淘汰低端落后产能。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相关文件要求,突出抓好冶金、化工、建材、低端纺织品等主要耗能行业的专项整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依法依规在纺织、印染、电镀、铸造等行业淘汰一批低端低效产能,确保淘汰类产能应退尽退。2018年实施40个去产能项目。积极推进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2018年底前关停化工企业38家,转移4家。严把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关,防止产能“边减边增”。二是鼓励开展兼并重组。提高产业和园区准入标准,对于部分过剩产能,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就地消化,进一步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配置,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每年实施一批兼并重组项目。三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鼓励企业赴沿线国家设立生产基地,加快推动建材、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行业部分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

  (四)推进一批研发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搭建创新载体平台,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一是搭建院企、校企合作平台。鼓励传统企业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开展交流合作,根据镇江传统产业发展需要,定期梳理发布企业创新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信息,搭建高校与企业深入交流合作的平台,每年开展至少2次校企对接活动。持续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借助网站、移动客户端等载体,与企业建立定期联系长效机制。二是组建高水平创新载体。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为牵引,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和社会机构,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分享的市场化运作新机制、新模式,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培育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其他创新载体建设力度,积极吸引中央直属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到镇江设立独立研发机构,力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每年新增5家。三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组织实施100个重点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集中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拉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四是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支持新技术新产品首购首用,推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试点,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委)

  (五)开展一批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推动工业与互联网、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在全市形成示范和带动。一是推动工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新生态,加快企业“人机物务”互联互通,引导企业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打造用户聚合平台、多元社交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分阶段分行业推动工业企业“上平台、用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建设镇江市智能制造创新示范中心,培育一批工业云平台。在传统行业实施“企业上云”、“管控一体化”两大工程,开展星级上云企业评定和企业管控一体化试点示范。每年开展15家企业两化融合诊断,新建5家省级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5家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示范企业、5家市级以上“企企通”试点示范企业。二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力争每年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在轻工、服装等行业实施工业设计提升计划,组织企业向顶尖设计、售后服务两端发力,加强企业产品工业设计中心和创意设计机构建设,力争每年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六)树立一批标杆企业。分类制定出台企业培育政策措施,推动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一是支持企业上市。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并购、股权交换、借壳上市等手段,做强产业链、做深价值链、做好资本链,促进企业裂变式发展,打造国际一流标杆企业,力争新增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有20家企业成功挂牌上市。动态筛选符合产业定位、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较强、盈利水平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立分行业、分层次、分梯队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二是实施“高峰企业”攀登计划。建立“高峰企业”评价标准和企业库,通过“一企一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标企业。坚持领军企业的挂钩联系制度,对大型骨干企业直接服务,及时跟踪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实施“小进规、小转精”双轮并进培育计划。通过培育认定“专精特新”、“单打冠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举措,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市场主导权和行业话语权。四是推动企业间协作与交流。聚焦产业价值链高端,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产业联盟,推进形成跨地域跨行业大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与外部企业交流合作,支持机械、冶金、汽车零部件等行业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外地优质资产,建立市外原料供应基地和加工生产基地。(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金融办)

  (七)培育一批名品名牌。围绕特色产业、特色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扩大影响力,形成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品、名牌。一是鼓励企业推动“标准化”。坚持标准引领,在重点行业逐步采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质量标准,鼓励骨干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二是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开展企业“三同”(同线同标同质)行动,在香醋、木业、眼镜、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每年筛选5-8家企业开展“三同”试点。引导企业创新市场营销模式,组织知名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江苏国际服装节、全国食品工业品牌大会等大型展销活动,打造一批10亿元级的高端品牌,进一步提升镇江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三是打造区域品牌。推动品牌创建、维护与镇江城市特征相结合,推广职业装等现有博览馆,加快中国视野博物馆、苏南文化创意园、中国醋文化博物馆、金东纸业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定期举办镇江市工业设计大赛、全国眼镜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放大镇江香醋国家区域品牌影响力,推动镇江香醋国家区域品牌由试点跨入示范。在汽车零部件、眼镜、航空航天、木业等领域争创省级以上区域品牌,组织眼镜、职业服装等产业集群及特色产业基地申报国家区域品牌试点。(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镇江海关、市旅游委)

  (八)建设一批高端公共平台。发挥平台集聚资源的作用,围绕重点产业搭建一批公共研发设计平台、商贸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有效支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是着力建设公共研发设计平台。以突破产业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牵引,联合国内外高端创新机构,建设一批面向全行业、开放式的公共研发设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创新服务,全面提升产业链企业创新能力。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香醋、眼镜等特色重点产业链建立一批特色产业研究院,定期发布香醋、眼镜等行业发展指数,提升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二是构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销售、物流集散市场。搭建镇江眼镜、香醋、家具等特色工业品展销平台,建设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特色市场,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贸易中心、物流中心。三是进一步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提升镇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推进科研院所、高校及大型企业、实验室检测设备共享应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扩大资源单位范围,加快仪器设备更新步伐,同时积极对接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仪器资源,切实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四是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水平。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建设一批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培训、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低成本、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委)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各地人民政府(管委会)、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统筹推进全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协调解决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市县联动推进机制,各区、县(市)建立相应的组织推进机制,落实属地主体责任,结合本地传统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认真抓好推进落实。(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加大政策支持。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级产业规划政策,制定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定实施“严于过去、高于全国”的行业技术、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对符合产业规划的产能退出企业、重大布局调整项目和兼并重组项目等,加大财政资金引导,统筹运用市级产业类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加大产能指标、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煤炭消费总量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支持。实体化运作镇江市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基金放大效应,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运用股权投资、贴息、奖补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的优质产能扩充、研发创新、技术改造、融合发展等重大项目。对获得省级以上品牌的企业、“三品”标杆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对市辖范围内注册登记和依法纳税的企业成功在境内外上市给予奖励。加大对各类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对首次评定为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给予奖励。(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金融办)

  (三)强化要素保障。全面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加强企业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实施差别化要素供给制度。鼓励企业通过提高土地容积率、增加投资强度等途径进行技术改造;对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转移、淘汰落后等腾出的土地指标要优先保障传统产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进“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承诺验收制度。建立政银企对接交流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广“绿色信贷”、“冠军贷”等信贷模式,联合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政银企对接。加强区域供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工业集中区内供电、供热系统,保障企业生产享受到低价高质的能源需求。充分发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各自的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增强现代物流服务产业运输能力。全面推进企业持证排污,2020年前完成所有化工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国土局、市金融办、市交通运输局、镇江供电公司)

  (四)做好人才支撑。制定和落实重点行业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将人才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充分发挥猎头公司等人才中介组织引才聚才作用,有针对性地寻访和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摸清传统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建立技能培训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调查制度,定期发布年度高技能人才供需信息、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和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等。鼓励企业开展“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试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校企双轨联合培养培训模式,加快培养与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需求相适应的各类实用型现代产业技术工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超35%。(牵头单位:市人才办;配合单位:市人社局)

  (五)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办事程序,依法清理和调整不利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审批事项,加快立项、规划、土地、环评等审批事项的办理效率。依托“就让我帮您办”企业网络服务平台,打造跨部门政策咨询和帮办平台,及时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典型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市领导企业家座谈会、“三聚服务”、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加强社会安全稳定评估,对涉及百姓利益、生态安全的布局调整方案,必须在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后方可实施。(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办;配合单位:市人社局、市经信委)

  (六)开展考核评价。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导向,探索建立以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产业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等为重点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指导服务、督查推进和检查考核工作机制,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纳入各辖市区、管委会和市有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强化跟踪监督,督查结果纳入考核内容。实行动态跟踪管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进展缓慢、推进不力的,进行问责问效,情况严重的,提请市纪监委处理。(牵头单位:市绩效办;配合单位:市政府督查室)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院、检察院,军分区,各人民团体,在镇各有关单位。沐鸣2


本文由:沐鸣娱乐(官方机械有限公司提供


相关标签:
热门产品